首页妇女节特刊|两会声音 巾帼力量

妇女节特刊|两会声音 巾帼力量

未知

围绕“没人带”“养不起”“生不出”等突出问题, 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贺丹建议建立和完善生育保险,婴幼儿照护补贴,生殖健康服务等基本保障制度,大力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,将婴幼儿照护服务和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。

全国人大代表、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社区医院医生 韦小丽代表建议,持续探索健全适应乡村特点、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,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,发展壮大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,提升村民就医便利性,改善就医服务体验,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、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。

全国人大代表,海军辽宁舰某中队少校政治教导员朱悦萌表示,这十年,辽宁舰从下水启航、战机上舰到编队一体、舰机融合,从近海训练到远海部署,正在绘就大国重器更加深远、更加壮阔的奔涌航迹。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来自一代代航母人的接续奋斗、弯道加速。我们把青春和梦想融入祖国的航母事业,千人同一舰,万里不迷航。欢迎更多的年轻朋友投身航母事业,和我一起驶向更远的海、更深的蓝,我们一起阔步星辰大海、逐梦万里海天。

今年, 全国人大代表、江苏省南通市佰仁堂常青乐龄护理院院长助理 李楠楠提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护职称的建议。她指出,有关部门应完善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专业技术职称,设立正高级职称,打通职业晋升通道。

“教育是民族振兴、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,人才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基础性资源。今年全国两会,我将聚焦教育、人才等方面的内容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澳门科技大学校董会秘书长陈季敏说,她围绕澳门开展“一国两制”成功实践教育的课题进行了调研,认为不但要在澳门继续深化“爱国爱澳”教育,还要讲好“一国两制”成功实践的故事。

陈季敏的另一项课题是探索建立“大湾区人才共享”机制,希望以此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吸引力,引进、用好、留住人才,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益,更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。

谈到大熊猫保护现状, 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 侯蓉介绍,从1994年到2022年底,成都熊猫基地大熊猫数量从18只扩展到了237只,增长了12倍。“但我始终认为,繁育大熊猫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,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它们恢复野性、回到野外,让野生大熊猫能够永久生存和繁衍下去。”侯蓉提出,实现这一目标,需要更好保护好大熊猫栖息地。近10年来,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很大进步,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内的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已正式设立,标志着中国的自然保护进入新阶段。 “这些进步也让我更加坚信,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,野生大熊猫一定能在我们的土地上更加惬意地生活,更加健康地成长。”侯蓉说。

全国人大代表、伊利集团资深产品研发经理王彩云今年关注的重点方向是“奶业振兴”,“我认为,技术突破与研发创新,将推动奶业振兴;而以奶业振兴为有力抓手,将有效助力乡村振兴!”

王彩云指出,当前,奶业产业链中,还有不少“卡脖子”问题亟待突破。“作为基层科研工作者,我希望能够通过强化‘产学研用一体化’的拉动作用和协同创新机制,特别是在新型乳品加工技术开发、高附加值乳源原料加工、乳中功能成分重组等行业重点及前沿领域,将‘产学研用’做深做实,助力‘奶业振兴’;并要让奶产业链的生产价值,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,落进农牧民的口袋里,有效推动乡村振兴。” 王彩云表示。

“从最初对商业航天领域发展的预判,到近几年见证和参与商业航天的建设,我感受到中国商业航天事业正在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。”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,全国人大代表,中国航天科工航天建设副董事长、总经理窦晓玉向记者表示。

对于产业发展如何更好地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,助力乡村振兴, 全国人大代表、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昌芹表示,竹产业是贵州十二大特色产业之一,赤水是全国竹编工艺之乡、全国竹乡,被国家列入了首批一县一品,要把竹编非遗产业做成品牌化产业化,让竹编工艺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上展现了更大的作为。她说:“我们要用我们的非遗传统文化引领好非遗竹编市场,用市场来弘扬文化,把我们的竹编手艺进行创新,把传统手艺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,把它们结合在一块,我们才会发展传承得更好。”

“促进‘老字号’创新发展,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促进消费持续恢复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北京前门都一处餐饮有限公司都一处前门店副经理吴华侠表示,“老字号”博物馆迅速发展,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,比如规模有限、展播无法超越时空等。为此,她建议,依托“老字号”协会、博物馆协会、旅游协会等社团组织,统筹规划、系统设计,推动“老字号”博物馆集群式发展,促进“老字号”产业振兴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文旅融合。

吴华侠建议,依托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第二批入库项目中华数字艺术城,统筹建设国家级数字化“老字号”博物馆,将“老字号”博物馆集群搬上“云端”,通过数字技术,推动“老字号”博物馆多样化业务开展和大数据生产、传播、应用,开展云典藏、云展览、云交易、云美育、云场馆等新业态。

(文字内容综合新华网、人民网、央广网、中国新闻网、科技日报等消息 图片来源:新华图库、采访对象本人供图)

监制:薛立胜

策划:唐佳蕾

制图:唐佳蕾

整理:谢露莹

审校:蔡晓娟

中国网新闻评论部出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