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原创 豆瓣评分8.0但三天票房仅3000多万!史上最佳《变形金刚》电影,为啥不卖座?

原创 豆瓣评分8.0但三天票房仅3000多万!史上最佳《变形金刚》电影,为啥不卖座?

未知

【版权申明:本文为@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,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,违者必究!】

自从2007年首部《变形金刚》真人电影上映以来,这个孩之宝公司旗下玩具IP的大银幕亮相,每次总能在中国市场收获极高的关注——其中《变形金刚4》《变形金刚5》《大黄蜂》的中国内地票房,甚至超过了北美本土。在系列全球风评和热度总体走低的情况下,中国市场,可以说仍然是变形金刚电影的一大救命稻草。

然而《变形金刚:起源》,这部和真人版一样同由派拉蒙出品、制作成本同样不菲的变形金刚动画电影新作,于9月27日(本周五)在内地公映后,目前首周三天票房仅3000万出头,加上点映也未突破6000万,预测最终成绩难以突破2亿。

太平洋的另一边,影片的北美票房也并不理想。9月20日北美上映后,首周末票房仅2500万美元,最终本土票房难以达到成本线,想依靠全球票房回本,目前看来比较困难。

不过与本片惨淡票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,《变形金刚:起源》在影评人和观众两方都收获了堪称优秀的评价:烂番茄新鲜度89%,MTC均分63,是派拉蒙《变形金刚》电影除《大黄蜂》外媒体评价最好的;IMDB7.9分,Letterboxd3.8/5,Cinemascore评级A,豆瓣8.0分,猫眼9.5分,淘票票9.4分,中美观众都相当满意。

影片受到好评的点,在于它的“正本清源”——摒弃真人电影中无脑的狂轰滥炸奇观模式,剔除公式化且味同嚼蜡的人类戏份,回归变形金刚的“主场”赛博坦星,讲述“博派”和“狂派”领袖“擎天柱”和“威震天”由兄弟到敌人的起源故事。

这样的转变,不仅能令IP老粉回忆起1980年代观看“G1”动画的情怀,而且情节完整自洽,戏剧转折有气势,人物也更血肉丰满。

一句话总结,就是扭转了该系列电影长久以来“机器A片”的刻板印象,向观众正名:变形金刚的电影,不一定非得是钢铁巨兽互殴的“机械A片”,而也可以像IP衍生的动画剧集一样讲述扣人心弦的故事。

那么问题就来了,这样一部口碑难得优秀的“变形金刚”电影,为什么票房反而失败至此?

动画媒介使《变形金刚》失去大片光环

答案也很明显,就是因为《变形金刚:起源》的动画媒介本身:广大有可能为真人版《变形金刚》买票的观众,他们中的大多数,都对一部动画版的《变形金刚》电影提不起兴趣。

各位可以稍微想一想,“爆炸贝”迈克尔·贝开创的《变形金刚》真人电影在中国大卖,那观众都是冲着什么去看的?是影片作为“好莱坞特效大片”的标签式特征:宏伟机器人和人类、人造物的反差对比,汽车人运动、破坏、扭打的巨大动能和力量感,震耳欲聋的音效,可能还有猛男和美女的点缀……

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《变形金刚》系列最能代表中国观众对“好莱坞大片”的想象,主因不是变形金刚的老版动画、角色或玩具多么深入人心,而是派拉蒙和孩之宝企图在《变形金刚:起源》中试图扬弃的东西——简单粗暴的视听奇观。

纵使《变形金刚:起源》的制作成本依旧不低(7500万美元),纵使本片的制作由“工业光魔”操刀,机设和追逐、打斗的动画技术表现和演出张力也都属上乘,但卡通化而非写实的画风、缺少参照物的几何尺度、从预告开始就被质疑“别扭”的金属质感和角色表情,还是会让大多数观众觉得,这部动画版《变形金刚》只是真人版的“幕间休息小品”,其“大片”成色,比起真人版差太远了。

而事实证明,失去“超级奇观大片”光环的《变形金刚:起源》,和《忍者神龟》之类的动画电影比较,根本体现不出在票房号召力上高出一等的IP价值。

这样类似的经历也曾发生在2008年的星战动画电影《星球大战:克隆战争》身上,星战IP价值虽大,这部电影的全球票房却仅为6700万美元。相比之下,DC和漫威的动画电影定位甚至更低,几乎都是流媒体或电视网直接发行,主要面向死忠粉丝,与其说是真人电影的“下位补充”,不如说是和真人电影系列不相干的常规改编。

有这样众多的友商先例,恐怕某些路人观众,甚至会产生《变形金刚:起源》是“网大转院线”“手办广告”的误解,这天然会给影片的大众接受度带来不利影响。

不过,主营真人电影的IP推出动画电影,也并非没有任何成功先例。

索尼推出的《蜘蛛侠:平行宇宙》(2018)《蜘蛛侠:纵横宇宙》(2023)就另辟蹊径,成功立起了足以与真人《蜘蛛侠》电影分庭抗礼的动画管线。这要归功于两部动画电影“万花筒”式融合各类媒介和画风的革命性美学突破,从某种程度上说,做到了即使剥离“蜘蛛侠”IP也能成为动画艺术杰作的层次,属于是自身太过硬了。

如果《变形金刚:起源》也能像《蜘蛛侠》动画一样达到“划时代杰作”的水平,也未必没有一线票房大爆的可能。

然而回归电影本身,抛开媒体和部分粉丝满溢着精神投入的感动和情怀,《变形金刚:起源》的整体品质,其实只能算是“勉强佳作,神作未满”。

品质也算不上神作,人物弧线差着意思

问题出在仓促的剧本节奏和人物刻画上。

电影选择回溯根本,讲述擎天柱和威震天的“诞生”,又不照搬以往任何一版前史的角色和情节设定,不可谓不锐意大胆。

在本作中,擎天柱和威震天开始只是被剥夺了变形核心的“矿工兄弟”,但因冒失之举意外被传送至地表,连同艾丽塔和大黄蜂一道,从元祖金刚“钛师傅”那里得知了现任领袖“御天敌”的伪君子本质。愤怒的擎天柱和威震天决意反抗,但倾向的路线不同,擎天柱“英模化”,威震天“黑化”,从此对立。电影讲述的,就是这么一个经典的“兄弟分道”起源故事。

这套叙事框架不可谓不具有戏剧张力,世界观和赛博坦历史的交代,双主角对立的悲剧核心,反抗谎言统治的精神,动员大众的反抗历程,都被糅合在这个框架之内。但在双主角转变这个最关键的要点上,《变形金刚:起源》的刻画,其实并未做到最好。

影片在前一半篇幅里,擎天柱和威震天都是如假包换的底层小人物,虽有性格差异,但总体都是乐天、随和、有少年气的邻家男孩——但系列最基础的设定摆在那里,所有人都知道擎天柱和威震天一定会完成从普通人到英雄、枭雄的转变。

在这样的期待下,观众会跟随二人一同发现御天敌背叛元祖金刚、侵占“领导核心”、向“五面怪”称臣、欺骗民众的内幕,目睹擎天柱走向宽仁的“王道”,威震天走向残酷的“霸道”。

但由于动画篇幅过短,擎天柱和威震天的心理和角色气质的巨大转折,明显没有足够丰富的铺垫,“赶场”的牵强味道很重,不能令人完全信服,这就导致电影的“史诗感”明显差了口气。

回过头来看,影片较早开始企划时,主创其实想采取擎天柱和威震天并非亲密好友的设定:擎天柱还是正直阳光的底层打工人,但威震天是心有戾气的角斗士,两人交集不那么多。说实话,如果采取这样的人设,而非硬要拗现在这个“兄弟反目”的刻意反转,擎天柱和威震天的角色弧线,倒是可能会更好“圆”、更可信一些。

总之,《变形金刚:起源》的困境源于IP开发策略失败的同时,还只是将作品做到了“良好”而非能逆天改命的“神作”水平,既丢掉了《变形金刚》真人电影的基本盘,也没能凭借自身的动画素质开拓破圈层的新受众,转型来转型去,赚的还是变形金刚IP忠实老粉的票房。

认清核心竞争力,奇观和叙事未来可以结合

这样的票房成绩摆在眼前,孩之宝和派拉蒙肯定会好好反思失败经验,认清变形金刚电影化的核心竞争力所在,《变形金刚:起源》的续集可能性恐怕将会锐减。

但同时转过头来,《变形金刚》真人电影的颓势也依旧摆在这里:媒体评价和观众口碑整体下行(第六部《大黄蜂》媒体评分不错但扭转不了大趋势),北美票房一部不如一部,在西方已成为“主打夸张特效的无脑烂片”代名词,甚至在“第二故乡”中国的热度,也随着观众对无脑特效片审美疲劳热潮退却,票房和巅峰时期比大幅走低。

可以说,没有真人电影的困境,也不会有推出《变形金刚:起源》拯救IP形象的大胆尝试。

而本作的票房失利却又讽刺地证明:“重特效超级大片”的标签,对《变形金刚》来说,就是票房号召力的最大来源。尽管派拉蒙想借动画撕掉这个有些无脑、有些令人倦怠的标签,但事实证明,变形金刚电影能留下的受众,看的也还是这个标签。

但这不意味着《变形金刚:起源》不能攒下一些系列转型的经验。此番回归讲述变形金刚自身的故事,毕竟获得了媒体和粉丝的大规模好评,有了这次尝试,未来变形金刚真人电影和“正统叙事”的结合,技术上并非不可行。

无论是受老版《变形金刚》动画熏陶、对角色玩具如数家珍的IP老粉丝,还是对“汽车人”“霸天虎”大战根本不甚了解、只管看钢铁巨兽一通乱打的路人,都应该能在未来的变形金刚电影中,找到能让自己爽到的东西——这是派拉蒙应当努力的方向。

(文/阿拉纽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