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原创 影版《异人之下》扑了?可能已经“做”到极限,但也难克服漫改真人的“魔”性

原创 影版《异人之下》扑了?可能已经“做”到极限,但也难克服漫改真人的“魔”性

未知

【版权申明:本文为@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,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,违者必究!】

虽然万众期待的《封神第二部》没能如期登陆2024年暑期,但导演乌尔善还是拿出了重量级替代品——改编自顶流国产异能战斗漫画《一人之下》的电影《异人之下》第一部,已于昨天(7月26日)公映,与漫威大作《死侍与金刚狼》正面交手。

众所周知,去年暑期上映的《封神第一部》成片过程命途多舛,由于积压时间较长、从业界到观众,大多持冷眼怀疑的态度。由于前期宣传声量不足甚至方向错乱,又使得影片收获更多“一眼盖章烂片”式的极低预期。不力的宣传,要对《封神第一部》前期表现的萎靡负直接责任。

而这次由乌尔善和夏鹏联合执导的《异人之下》,显然因《封神第一部》的成功而获得了联动宣传吃红利的底气,早早开启饱和式物料投放。不同角度的预告和花絮特辑连续轰炸,包括“异人联欢会”在内的线下造势层出不穷。

但其实《异人之下》别无选择。

作为国产商业片在开拓“当代奇幻”类型上“投石问路”的重要一步,首部《异人之下》承载的意义匪浅。重金投资,大导演保驾护航,若是未能跳出国漫小圈子、获得不同年龄和层级的观众垂青,不仅已经提上日程的“三部曲”后两部可能流产,“国产漫改电影”的新赛道也可能遭遇重大打击。

很不幸,虽然上映不久,但设想的最坏局面却已经很有可能发生。

《异人之下》的首日票房不足4000万,被上映第三周的《抓娃娃》和同日上映的漫威大片《死侍与金刚狼》压过,且排片比例大大超过票房占比,说明上座率不理想。影片制作和宣发成本据传达到4亿,目前猫眼给出的最终票房预测约为3亿,票房能否超越成本线都是问题。

与此同时,在购票平台和网络社区上,针对本片内容不同方面的争议,也正在每时每刻大量涌现。

一些原著粉丝认为影版《异人之下》后半段省略过度,且为了使改编更贴合电影叙事规律,严重魔改原作人物设定;一些女性观众觉得片中媚男擦边的下三路趣味过多,令人生厌;还有不少路人观众,认为影片从故事走向到视觉呈现,都显得异常轻浮、幼稚、中二,令人如坐针毡……

所以,影片真的就是差评所声称的那样,各方面糟糕至极吗?

看完之后,作为曾看过漫画和动画、剧版两版改编的系列粉丝,以相对中正的角度平心而论:影版《异人之下》纵然有很难满足所有原著粉口味的诸多改编,纵然有继承于原著、但更变本加厉的媚男桥段,纵然仍摆脱不了漫改作品通有的悬浮中二气质,但总体仍是一部费了不少心血的漫改作品,也是一部在视听刺激上不失亮点的类型大片。

预告片中被质疑“页游风”“网大感”的异能特效,在大银幕看的效果,精细程度其实高出大部分人的预期。不敢说达到了好莱坞漫改大片的水准,但总体素质从头到尾维持在一个相当稳定的水平上,不像去年的《封神第一部》一样不同部分的视效渲染参差不齐,整体相当可观。

漫改电影要拍出原作那种轻盈、张狂、游戏气质十足的“漫画感”,远不只是特效过关就够,还需要在镜头语言和人物造型设计中,模拟漫画的艺术语言和图像效果。

在花絮中,乌尔善就展现出对还原“漫画感”这项任务的重视。而在正片中,无论是夸张畸变的的广角镜头,恣意流畅的镜头运动,还是时不时蹦出的仿漫画式拟声词特效,古典、说唱、宅核风格齐聚的配乐,结合青年演员们经过长时间训练后展现出的利落动作,使得片中的异能打斗场景,不仅洋溢着极具视听观赏性的动感,还包括一种带“邪气”的青春感。

这些精彩之处,文字和物料中寥寥的截图难以概括,只能自己走进影院一探究竟。

在影片的视觉完成上,《异人之下》唯一不能用“不同观众口味有异”辩解的重大缺点,恐怕就是棚拍比例过高。

原作不仅是植根于中国本土的超能力战斗漫画,更是发生在我们极具亲切感和贴近感的现实环境之中。“南不开大学”的校园,国安和泰达球迷对骂的球场,江西龙虎山的景区风貌,甚至故事发生的每一个街头巷尾,都是令观众颇具实感的亲切景象。

乌尔善自己明明声称“要让观众觉得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周围”,但片中的校园、别墅、乡村、废弃建筑,“造景”或棚拍绿幕的味道都很重,全部透着一股诡异扭曲的“异空间感”,没有做到异能特效和“接地气场景”的较好平衡。这或许也是某些观众认为影片视觉上有点“假”的重要原因。

当然,或许也有观众会觉得,《异人之下》中几乎全是“对轰金光”的特效设计有些光污染,而回忆部分的真人转描AI动画看起来也有些怪——但,还是看整体。只要你不特别排斥这种比较“虚”和线条化的特效设计思路,《异人之下》作为视效大片的完成度虽有瑕疵,但是绝对值得肯定。

而又飞又酷的特殊视听效果,不仅在国产商业片中前所未见,也已经接近《歪小子斯科特》这类好莱坞“死宅”游戏大片的鬼马观感。这是《异人之下》的大加分项。

而至于影片的文本内容和角色塑造上,槽点可就真不少了。

得承认,批评的网友们无论是不是原著粉,说的都有道理,但站在创作者的角度上看全局,又不免会抱着一种体谅、宽容的眼光看待影版《异人之下》中的种种争议。

这一切都是因为:原作《一人之下》,尤其是影版内容对应的“冯宝宝篇”,真不是那么好改的。

(网友猜对了,其实很难有更好的选择)

在《一人之下》的原著中,“冯宝宝篇”作为开头起到的主要作用,一是介绍“异人”超能世界观中的基本设定和各方势力,引出即将到来、具有重要意义的“罗天大醮”(影版中为“异人大会”);二是铺陈和初步揭开张楚岚和冯宝宝两位主角的身世谜团,并立起这对“另类主仆”的情感羁绊。

这部分的喜剧味非常浓厚,又由于发表较早、起步试水性质强,有许多兼具直男恶趣味和古早乡土气息的“屌丝”段子。但在本部分后期涉及两位主角身世过往,即张楚岚和爷爷张锡林的祖孙情、冯宝宝和竹马徐翔跨越六十年的家人之爱时,又有辛酸感人的催泪情节爆发。

但总体而言,这一篇章仍被漫迷们认为是《一人之下》漫画中相对最无聊的部分。

纵向比较,动画版《一人之下》的首季(12集)和去年播出的网剧版《异人之下》前11集(共27集),和影版《异人之下》叙事的覆盖范围大体相近。

但一来,其他两个版本的时长要比影版宽裕太多,在从容还原漫画的情节细处方面优势很大,剧版甚至还塞进了许多后来的情节(如人气角色王也提早出场)铺垫,尽显奢侈。

二来,“冯宝宝篇”的后半段内容,主要是闪回冯宝宝从四十年代被发现、到十二年前杀死张锡林这段个人史,属于没有什么热血战斗的漫长前情交代。

如果不作改编直接照搬,完全满足不了商业奇幻动作大片“临结尾必须要有高潮决战”的结构定式,整部电影将成为悠闲平淡的引子式前传,很容易给普通观众以流水账的印象。

为了使“冯宝宝篇”的节奏和格局更贴合战斗式大片的样貌,影版《异人之下》大刀阔斧,将反派“全性四张狂”的全员出场提前,并在后半段设计了“四张狂”偷袭医院杀死徐翔,四人中的“祸根苗”沈冲为独吞“炁体源流”药翻同伙,与主角一行进行终极决战的情节。

简单说,电影“硬造”出了一场以往各个版本中都不存在的高潮大战。单从电影剧作的角度考虑,这样的改编肯定是提高叙事效率、强化高潮的妙笔。但从“漫改”的层面,又未见得是如此了。

这一改,就出了不少令漫画粉丝难以接受的问题。

比如“全性四张狂”(尤其是沈冲)的实力设定被大大拔高,而女主角冯宝宝的战力则被大幅削弱,片中多次身受重伤,“冷面战斗天使”的无敌形象不再高大,令粉丝们心痛不已;男主角张楚岚则为了影片高潮,提前爆发出极强实力,牵一发而动全身,使得他在第二部“异人大会”章节中“藏拙”的情节已经不太可能。

一次改动预示着今后更大的改动,多少有些令人忧虑能否圆得回来。

除此之外,影片由于种种场外因素影响,将基础设定中的“甲申之乱”改成了“异人之乱”,将“罗天大醮”称作“异人大会”,“龙虎山”成了“龙雾山”,这些更名也令许多原著粉感到不适,但或许并非导演的本意——但将张楚岚的“阳五雷”和张灵玉的“阴五雷”由白色、黑色变为红色、绿色,就是乌尔善的有意设计了,不少漫迷对此并不满意。

但公允地说,这些人物和设定的改编,可能只有漫迷会有较大的反应。就以单部电影来看,普通观众可能还感觉不到太多不妥、影响表达的地方。

真正比较关键的,是影片为了给最终决战匀出时间,用时间很短的过场AI动画,演绎了原作中篇幅很长、情感作用也特别吃重的“狗娃子(徐翔)和阿无(冯宝宝)”“张锡林之死”两个小节。

“冯宝宝篇”中最大的两个泪点,时长被压缩至此,原著粉有意见是自然的。同时对普通观众而言,比起呈现比较完整的动画版和剧版,电影在这部分的感染力,毫无疑问也会有明显弱化。

而影版《异人之下》更加广受诟病、受打击面更大、影响更广的,就是“男凝”“媚男”“卖肉”的问题了。

这是一个当前舆论环境下,院线电影绝对不能碰的雷。

不用避讳,原作漫画《一人之下》就带有不少直男幻想的成分。不仅是早期“刮骨刀”夏禾一角纯粹以卖弄性感博人眼球,张楚岚和徐四对冯宝宝的下流幻想或黄段子,贾正亮和风莎燕的“一晚五百”桥段,也并非没有展现过。

而看上去健康朴素的剧版,其实也不是完全“冰清玉洁”,甚至还大胆还原了漫画中夏禾和张灵玉的浪漫一晚,尺度几乎游走在国产主流网剧的危险边缘。

但无论是漫画还是网剧,它们从来没有像影版《异人之下》一样,因为“擦边”“低俗”引发如此高比例的批评。

客观说,片中的夏禾、冯宝宝和风莎燕都有展现性感的一面,但影片同时还将湘西傀儡师柳妍妍“色诱”张楚岚的情节变为“直接绑架”,若说相对于原作,这方面的呈现有没有太出格?似乎也谈不上。

但大银幕不仅和漫画是两种不同的媒介,甚至和网剧也完全不同。两个小时坐在电影院里聚精观看,片中的每个细节都会被审视、放大,观众正负两方面的观感,都会被即时增幅。

再加上,大银幕内容的“公共感”不同于小屏幕的“私密感”,像“媚男”这种问题的敏感性也会被放大。《异人之下》中那些确有刻意擦边嫌疑的特效慢镜头,要远比电视剧中被稀释的性元素,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,引发舆论风暴几乎是必然。

其实从“擦边”以小见大。《异人之下》的票房不理想,主因恐怕还不是拍得有多差,而在于《异人之下》这个IP从根本上说,和真人商业大片的形式适配度恐怕并不高。

王道热血的异能奇幻漫画,还夹杂着许多上不得台面的屎尿屁梗和擦边笑话。纵使故事和战斗再精彩,人物再有魅力,制作再用心,在当前中国的语境中,悬浮、尴尬的“cosplay感”是不可能完全摆脱的。

《异人之下》这种投资体量的国内院线商业大片,若想要收回成本,必须依赖于下沉到不同圈层和年龄的观众(剧集则不必然如此),而此类漫改电影天然的中二、羞耻感,基本就堵死了这条道路——这是一部你很难想象自己的父母会去看的电影。

看看隔壁日本,战斗系真人漫改剧集成功的例子不少,但《JOJO的奇妙冒险》《进击的巨人》《死神》《圣斗士星矢》等真人电影却惨案频出。相对成功的《浪客剑心》《王者天下》,都有一个特点——走偏向写实的非异能战斗路线,真人电影被改编成较为纯粹的动作、战争类型,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“魔法对轰”的违和、浮夸感。

设定高度悬浮,且依赖于少数国漫粉丝群体的《异人之下》,漫画是业内顶流,剧版好评不断,电影版却票房失利,恐怕不过是印证了这条东来的教训。

影片整体素质不差,却走了一条几乎不能走通的道路,实在遗憾。

(文/阿拉纽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