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原创 《故乡的泥土》为何会成烂剧?叙事缺乏合理性,歌颂不到点子上

原创 《故乡的泥土》为何会成烂剧?叙事缺乏合理性,歌颂不到点子上

未知

11月18日,电视剧《故乡的泥土》在多家正版视频平台更新至第9集。随着这部电视剧的持续播出,关于对该剧的评价,基本上可以达成共识了——这是一部质量很低的电视剧,称之为烂剧,并不为过。但是,我们不妨多追问一句,这部电视剧明明是想要热情歌咏人和事儿的,怎么就最终成为了烂剧呢?

我认为,电视剧《故乡的泥土》除了创作技法上的诸多问题之外(这些问题,我在前面的几篇剧评文章当中已经论述过,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翻阅),更重要的问题,是编剧在整体创作智商上,是缺乏逻辑思考能力的,造成整部电视剧叙事缺乏合理性,想要歌颂却找不到正确的点。

缺乏逻辑思考能力,无法在影视文学作品当中实现叙事的合理性,是很多文学工作者、影视编剧们的通病。我们不妨拿《故乡的泥土》为例证,论述一下。

比如说,《故乡的泥土》已经上线的这9集剧情,除了开局几集的“抢媳妇”这类烂俗废戏之外,还有一个相对有用的内容,那便是,包产到户的内容。勤劳的村民们都对包产到户翘首以待呢,乡政府领导、县政府领导也支持包产到户,在剧作当中,唯独这个村支书反对。显然,这个村支书形成了剧作当中的阻碍力。

这个时候,正常的讲逻辑思考的电视剧,就要给村支书为什么反对找合理性了。然而,在《故乡的泥土》当中,一直到这个村支书被撸下来,都没有给观众们一个合理的答复,只说,这个老支书怕包产到户之后,粮食减产。话说,粮食怎么减产,怎么增产,他一个干了几十年农活儿的老农民,不知道吗?精耕细作,当然要增产。生产队模式,为什么无法精耕细作,他应该知道!

但是,电视剧当中,就是让他不知道。这便是面对着叙事合理性的问题了。如果他不知道这些,那他就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啊。然而,电视剧作品当中,又使劲把他往优秀农民代表的位置上鼓吹。这么一搞,这部电视剧就叙事逻辑混乱了,无法自圆其说。他为什么反对包产到户,就更讲不清楚了。

再比如说,这部电视剧一直在给村支书唱赞歌,歌咏他是一位勤勤恳恳的好同志,但叙事内容当中,依旧无法自圆其说。《故乡的泥土》当中有一个细节,沙滩上有荒废的砖窑。出现这个桥段,肯定是给后边男主回家创业埋伏笔嘛。但是,这就和老支书勤勤恳恳带领乡亲们致富发生逻辑冲突了。如果这个村支书真的勤恳,那怎么就造成砖窑荒废呢?怎么人家山西的砖窑就兴旺发达,都可以雇佣那么多劳动力了呢?

剧作当中说村支书一心为了村民,一丁点私心都没有。但是,为什么他明知道女主角喜欢男主角,明知道俩青年自由恋爱,为什么拿二百块钱的豪横彩礼去给女主角的父母呢,为什么用这种方式给自己儿子抢夺媳妇呢?明知道女主角不愿意,为什么还要违背妇女意愿,抢夺人家来当儿媳妇呢?他真的是好同志吗?胡汉三也不过如此了吧。

再有,《故乡的泥土》一直在说他没有私心,都是为了村民。那么,为什么他家那么富裕呢?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,能拿出二百元钱的,不多见吧?别人家都穷得叮当响呢,他们家,怎么就那么富裕呢?如果他没有私心,那在集体所有制的情况之下,为什么他们家有钱,吃饭都是好几个菜好几个汤,而别的村民家,吃个饭,都靠他拿饭碗救济一下呢?集体经济,不是家家户户分配数量大差不差吗?

在《故乡的泥土》当中,类似的叙事逻辑错误的内容,不胜枚举,甚至于很多想要歌咏的内容,都因为叙事逻辑错误,造成了更像是“明着黑”。比如说,县里边的李书记去这个村子视察,发现村支书不愿意搞包产到户,就直接建议把村支书撸掉,更是直接点名了一位新青年。这类剧情,已经不是热情歌咏了。有逻辑思考能力,讲叙事合理性的编剧,面对这个大情节,肯定会有更好的剧情处理方式。

比如说,李书记牵头,召开这个村的代表大会,通过民主集中制的方式,让这个村支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。村民代表集体讨论的结果,也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。《故乡的泥土》这段剧情的处理方式,就是编剧迷瞪造成的。它山之石,不妨多看看同样是脱贫致富题材的《山海情》,看看人家怎么就逻辑清晰,叙事合理呢。

其实,包产到户这件事情,是值得大书特书的。但是,编剧缺乏应有的真实素材掌控经验,只能凭借异想天开的本事来编造故事。举个例子。老村支书说自己最后抓阄。继而,他家只能得到河滩烂地。这简直又是一次对观众智商的侮辱啊。经历过包产到户土地改革的观众都知道,当时的真实情况是,生产队上把所有的土地集中起来,好地、中地、下地都分清楚,好地放在一起,一起抓阄分,中地如是,下地亦然。最终,每家每户都会分到好的地、普通的地和很差的地。不会出现老村支书家都是差地的状态。

看《故乡的泥土》给我的感觉是,创作者真的没有基本的生活体验。但是,营销文章当中又说这部作品的原作者是无极人,有无极生活经验。这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。幸好,在《故乡的泥土》当中,没有说是无极县,而说是太极县。这些不符合逻辑常识的内容,确实不应该对应现实地域和时代。它是一部打着农村旗号的悬浮剧。(文/马庆云)